2015年4月18日

旅行,是否可以更有意義

最近看了網民的評論後,讓我有感而發,現代人,怎麼可以這麼容易就以偏概全,體驗過你覺得不好的事情,就以為那是事實的全部。出外旅行,如果沒有攤開心胸去學習和接受,你終究不會從旅途中得到任何獲益。旅行,不單是你有錢就可以去進行,當中還存在著責任,包括尊重當地的文化。

鏈接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ari.com.my/posts/10153221330989025


無論要去哪個地方旅行,我們不是都應該要事前準備?比如先了解當地的生活文化、習俗和法律。沒錯,在LP裡真的有這些資料,每次出發前我都一定會閱讀這方面的資料,方便我能夠深入地去認識新的環境。歷史、種族和政治因素,是我覺得最為重要的,因為這牽涉很多敏感的事情。當然,遊客根本不把這些東西放在眼裏,或許對他們來說,享受才是重點。

每去到一個新的地方旅行,你總不能要別人去迎合你的生活習慣,反而應該嘗試去融入當地的生活,我覺得這是旅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。若沒調整好自己的心態,就去挑戰新的文化,那在旅途中就會受各種文化衝擊(culture shock)的影響,而讓你留下不好的印象。

不只是香港,如果去印度,你也要有一套在印度旅行的想法和態度。

為甚麼我的經歷,跟多數人的經歷不一樣?因為我會先了解當地的生活文化和習俗,我嘗試去融入他們,而不是以我平時在馬來西亞生活心態去旅行。我的廣東話不算完美,偶爾還是會去想一想究竟當地的說法是怎樣,我覺得這還挺有趣的。從小到大,我在家裡就以廣東話溝通,去到香港這一個以廣東話為主的社會,真的讓我感到很溫暖,有種特別的歸屬感。

這一年代,只要能買張機票、有錢,大家便能自助遊。但有沒有想過,要去的地方,是自己真正想要體驗的嗎?或是,你是為了人去我也去,為了美食,還是單純只去購物。

說到去香港必須注意的事情,其中的中港矛盾,是一項很敏感的課題,如果你有了解背後的原因,那你就會知道為何那麼多香港人會對口操“普通話”或“華語”的人感到反感。我同意,很多時候台灣、馬來西亞或新加坡人,都會無辜被牽連。我認為,去到香港就必須說廣東話,如果說得不會或太流利,我會建議說英文。

在茶餐廳去點餐,你不能使用馬來西亞的模式了,也許平日都習慣了會讓服務員在一旁等候你慢慢挑選食物,可是在香港,生活壓力實在太高,租金、人工的壓力,促使快速的生活。如果去到當地的茶餐廳,還沒想好要吃什麼,你可以先跟服務員說一聲之後再下單,這樣服務員就不用浪費寶貴的時間在一旁等候。如果事前先了解這種文化,你就不會觸及文化差異,也不會因此被服務員責罵。

關於討價還價後不買然後被罵,這種事情多數發生在旅遊區,我覺得在世界各地都通用,討價還價過後又不買,是很不尊重的。另外,也有一些人問了價格不買而被罵,在旅遊區很多物品都沒有價格,小販都是看人開價,他們的態度也不一定好,如果價格不合你意,那就說聲謝謝再離開吧。想要體驗真正的香港,去地道的街市或市集,這些當地人平日會去購物的地方,絕大部分的物品都會有價格標示。

問路也要看人和時段,而且在詢問的過程中態度可以誠懇一點,因為你是尋求別人的幫助,不要斷定你是遊客,別人就有義務去幫助你,尤其在一個步伐快速的香港,有些人真的是在趕時間。

你總不能說日本也是個繁忙的大城市,為何日本人的服務態度就那麼好,香港就不能,你會這麼說,那就代表你完全不理解香港。也有人會用台灣的熱情和友善去作比較,我不解這樣的比較,因為它們都是不一樣的生活環境。就像你去到新加坡、中國大陸,也會重新面對不同的生活文化,作為旅人,我們應該自行調整自己的觀念。

在出發前,先了解當地的生活差異,這對融入當地會有一定的幫助,也會為你帶不一樣的體驗。你要知道,現在是你去別人的家,不能要別人包容你的習慣,你必須做出調整,用謙虛的態度去學習。

除了把旅行當作是玩樂和享受,旅行是不是可以更有意義呢?出發前,為何我們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,先了解當地的文化和生活習俗,然後再決定自己是不是適合去那個地方旅行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關于我

我的相片
熱愛自由,是個典型的雙子座,出走、旅行、流浪,是我的另一種生活方式。我熱愛旅行並對這世界充滿好奇心,因爲一顆不安於室的個性,常常出走去探索新的事物,到過無數的地方看過各種不同風景,聽過各國不同的語言,吃過各种道地的美食,在路上可以發掘不一樣的人生道理,旅行讓我的視野變得更寬闊,出走是為了尋找真正的自由还有開闊自己的人生观,希望走遍這世界以后能在一個喜欢的地方安逸地旅居下來。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

近期熱門文章